明末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,漠北蒙古又称为喀尔喀蒙古,后又称外蒙古,即现在的蒙古国。我们所涉及的是谟南蒙古、内喀尔喀蒙古即内蒙古。
1604年,年少的林丹汗继蒙古大汗位,称呼图克图汗。在位期间,他致力于强化汗权,试图用武力与强权统一蒙古。(1)当时,蒙古处于封建割据状态,蒙古汗的统辖权实际上仅限于其本部察罕儿。长期习惯于割据,不听蒙古大汗号令的右翼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贵族甚至认为,林丹汗只是察罕儿汗。(2)
正在此时,长期接受蒙古统治,从而深受蒙古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影响的建州女真,经过其酋长努尔哈赤的苦心经营,实力迅速壮大。1616年(天命元年)建立爱新国,(3)取得了对明军战争的多次胜利。1634年(天聪八年),林丹汗病死,察哈尔部众溃散,皇太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对察哈尔残部及明朝的军事行动。(4)以1636年(崇德元年)四月的盛京会盟为标志,漠南蒙古十六部正式成为大清国的一部分。不久,清廷将这些蒙古部落编入23个旗分中,加上以前编定的额哲名下察哈尔旗以及喀喇沁1旗和土默特2旗,基本完成了对漠南蒙古的征服。(5)此后还有诸多蒙古部落的归顺,但这是第一次。
从1634年(天聪八年)起,爱新国开始了对归附的漠南各部编旗的准备――划定地界和分配民户,由阿什达尔汉、达雅齐主持。涉及的蒙古部有翁牛特、巴林、奈曼、四子、扎鲁特、阿鲁科尔沁等。在该年十月划定地界时,第一次出现了蒙古两黄旗、两红旗、两白旗、两蓝旗等蒙古八旗名称,同时归附各部划得了牧地。1635年2月,通过编审清查,查出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16953名,爱新国遂以这些壮丁为基础,纳入爱新国八旗组织序列,与八旗满洲并列,称八旗蒙古,俗称蒙古八旗,其政治地位低于满洲而高于汉军。八旗蒙古以原喀喇沁人为主体,成为爱新国和清朝直辖的主力军队之一。清军入关后,这支军队随同满洲、汉军一起驻防在京师和全国各地。(6)
1635年(天聪九年),陆续把归降的喀喇沁和土默特部编为5个札萨克旗。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(约在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)因称卓索图盟。该盟大体相当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、宁城县和辽宁省朝阳地区,因称卓索图盟。该盟相当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、宁城县和辽宁省朝阳地区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及河北平泉县北部,承德、围场一部分。(7)
松氏祖先源于这一地区原因有三:
第一:这一带蒙古八旗成立较早,且随清军一同入关,这与家族口口相传是一致的。
第二:博额济吉特氏生活在这一带,清代皇帝迎娶的多位皇后、嫔妃皆为博氏,她们都来自科尔沁草原,例如孝庄皇太后,姓博额济吉特,家乡在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,位于科尔沁草原的东缘。
第三:松氏入关后也加入了“跑马占地”,相传采取的方法是向东西南北各射一箭,以此范围圈地,这个地方在今河北省丰宁县,该县也在卓索图盟之内。
由于蒙古民族系游牧民族,逐水草而居,生无定所,其故乡在那一带,一般来说来自科尔沁草原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